首批上市的APU笔记本电脑,不论是11英寸的超轻薄机型,还是14英寸的主流尺寸机型,多数都搭配了E-350 APU。因此要想了解APU的实际表现,目具代表性的就是E-350。我们对E-350 APU进行了包括3DMark 11、3DMark Vantage、CINEBENCH R11.5、wPrime等在内理论测试,以及运行IE9、Office 2010、高清播放等实际应用模拟测试,以全面考察E-350的综合表现。
为了方便大家对E-350的表现有所参照,我们还专门挑选了英特尔Pentium U5400处理器作为测试参照物。没错,E-350可以用在14英寸机型上,这点与Pentium U5400的应用范围(多为11英寸机型)有些冲突。不过,从E-350的功耗等规格来看,E-350与Pentium U5400的定位为接近,而且大多数的APU机型还是在13英寸以下,E-350面临的大的竞争对手是Pentium U5400之类的低电压版处理器。
AMD移动处理器发展史
上世纪末,笔记本电脑开始渐渐褪去高端的形象,面对逐渐增长的市场容量,AMD开始在移动处理器上试水,即使当时的移动处理器市场的份额已经被英特尔牢牢控制。1998年,世界上第一台使用AMD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诞生了:一家加拿大厂商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上使用了AMD K6-2处理器。不过,AMD第一款带有“移动”字样的处理器却是1998年9月22日发布的Mobile K6 266300MHz,它拥有64KB的一级缓存,0.25微米(也就是250nm)制程。虽然规格不高,但已经开始获得像康柏和富士通这样的国际大厂的关注。
这之后的几年,AMD一直在更新自己的移动处理器产品线,但由于功耗和发热的问题,始终没有一款产品能与英特尔展开正面竞争。直到2005年4月,随着Turion(炫龙)移动处理器的诞生,AMD在移动市场开始真正发力。Turion全称Turion 64,是市场上首款支持64位运算的移动处理器。它分为ML和MT两个系列,采用Socket 754接口,具备800MHz的HT总线,根据型号不同分别具有512KB或1MB的二级缓存,主频在1.6GHz~2.4GHz之间,其中强调节能的Turion 64 MT的功耗仅为25W,这已经与英特尔当时的主力产品Dothan核心Pentium M处理器相差无几了。2006年,AMD紧跟市场需求,推出了基于Talyor核心和Socket S1接口的Turion 64 X2处理器,拥有128 KB×2的一级缓存,512 KB×2或256 KB×2的二级缓存,1.6GHz~2.0GHz的主频,功耗也控制在了35W以内。此时,绝大多数重量级笔记本电脑厂商都推出了采用Turion 64 X2处理器的机型,AMD在移动市场上获得了初步成功。
2006年底,正当英特尔的迅驰平台如日中天的时候,AMD成功收购了ATI,AMD拥有了自己强大的芯片组及图形处理器的研发能力,于是AMD也开始寻求自己的平台化发展道路。
2008年6月4日,AMD推出了名为“Puma”的移动平台,它由代号为Griffin的新款Turion处理器、RS780M芯片组和支持DirectX 10的HD 3200显示芯片组成。其中AMD Turion 64 Ultra和AMD Turion 64处理器针对高端市场,主频2.0GHz~2.4GHz。针对中端和低端市场的Athon 64和Sempron移动处理器,主频在1.9GHz~2.0GHz之间。
2009年9月,AMD在平台化战略上迈出了重要一步,用一个统一的品牌来推广自己的3A平台,这就是VISION。AMD这样做的目的,就是为了简化硬件型号和各种参数细节,通过VISION标识上方的BasicPremiumUltimate这三个子标签,来直接告诉消费者这款笔记本电脑的性能水平。与此同时,Intel在这个时候却在走一条相反的路,那就是弱化迅驰标识,强调酷睿品牌的处理器。